法师

分享到: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    发布日期:2023-05-05  浏览次数:59
中国地区佛法弘传,以大乘佛教为主;大乘佛教乃是人菩萨行为主,天菩萨行为辅之佛教,是故大乘佛教中,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。凡夫僧谓一切出家剃发、身披僧服之三乘比丘比丘尼,尚未见道者,具名凡夫僧。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,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在家相,亦不论其身为人身、天身、傍生身,俱名胜义僧。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,依菩萨藏法而见道故。
若人受三坛大戒已,不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,而以声闻比丘比丘尼戒为主要受持,是人名为声闻僧,不名菩萨僧。若以菩萨戒为主要受持,声闻戒为次要受持,是人得名菩萨僧。以依未见道者说,是故菩萨僧中亦有凡夫僧,唯出家人可以名之。
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,受菩萨戒已,得名菩萨,不名菩萨僧,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。若得见道,虽现在家相,亦名菩萨,亦名为僧,合名菩萨僧,此乃大乘经典所说,已证大乘胜义故。
然大乘胜义菩萨僧,不论出家在家之人,俱极难得;偶尔出现人间,其数非众,不易值遇承事,何况具得其意?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,更难值遇,福薄之人往往交臂失之,不能信受;此谓胜义菩萨僧所说般若种智深妙,福薄之人若闻所未闻法,心生惊惧,往往舍之而去。
复次,宗说俱通之菩萨僧,唯在大乘,二乘所无;本书所述之宗通与说通,亦依大乘法中宗通与说通为准,是故此下不述二乘之宗说二通。
大乘法中之宗说二通,层次浅深广狭有别,要在依于般若证悟所生见地,而后能起二通,未悟错悟之人所不能知。若得证悟自心藏识,即具宗通乃至说通;若未证悟领受自心藏识体性,则二通俱无,所知所解所证悉皆未到第一义谛故,是故二通唯诸证悟藏识者得。
若证悟者,于四无碍辩无有少分修学,往世亦不曾少分修四无碍辩者,则不具说通,如是人得名胜义菩萨僧,不名法师。若证悟者,少分或多分发起四无碍解、四无碍辩者,斯人则有说通,得名胜义菩萨僧,亦得名为法师,不论身着缁素;能授人以无上第一义谛,宣说法要故。然宗说二通之具足者,唯在佛地,具足四种圆寂以及四智圆明故,是故唯佛是真正法师,是真正大和尚也。
在人间,胜义菩萨僧所说诸法,非诸外道、凡夫所能评议;乃至定性二乘无学,及诸回心大乘而未证得藏识之阿罗汉与辟支佛,于此菩萨僧眼前,悉无语话分;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,悉以触证领受藏识体性为根本故;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所述者,皆是藏识之空性与有性故。
在人间,胜义菩萨僧极难可遇,特别是已证道种智之宗通与说通菩萨;其所说法,无上甚深,能助真悟者修证道种智,一切凡夫、外道、二乘无学闻皆不解。是故凡夫外道于彼菩萨所说妙义,由不解故心生烦恼,辄妄评之(如现代禅副宗长张志成老师之妄评余身,即是现成案例),以积非成是之谬见,诋诬菩萨僧之摧邪显正,诬为「思想主观」,诬为不符「无见、无诤、无我」,而不敢就法义提出论证。
--------平实导师《宗通与说通》第一章第三节<说通概说>
 
 
 
标签: 佛教名词

本文标题: 法师
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4fo.cn/mingci/1/4.html (转载时请保留)

  • 下一篇:开悟
  • 上一篇:暂无
 
[ 佛教名词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免责声明:
佛医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网站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学习。如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 

法师二维码

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内容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:"佛医网",获得佛法精华好文,佛教正法资料!